第(2/3)页 刘襄对于直不疑的奏书回复的很快,直接同意将田禄伯大败一事登报。 毕竟田禄伯兵败的事情已经在大汉边郡流传起来了,若是朝廷不在报纸上讲清事情的来龙去脉,任由民间自由流传消息,一传十,十传百,指不定到时候兵败的锅就扣在刘襄身上了。 不过刘襄在允许登报的同时,也为这一期的月报拟定了标题--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」,并让有着丰富写作经验的贾谊以此为主题,结合左贤王廷一战写了一篇文章。 当月,大汉各郡国百姓通过月报了解到汉军在左贤王廷惨败一事以后,都对田禄伯无比愤慨。 「田禄伯无耻小人,枉负圣恩,使我汉家一万儿郎葬身蛮夷之地,着实可恨!」 「今上即位以来,我大汉捷报频传,何时受过如此窝囊气,田禄伯乃我大汉罪人!」 「诸位莫要焦躁,这报纸上有篇贾谊贾中大夫写的文章,我来给大家读一下。」一名文人朗声道。 大汉扫盲工作只是让百姓可以识得一些常见字,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看贾谊这种大文人的文章还是很有难度的。 「孙子曰:用兵的原则,将领接受国君的命令,召集人马组建军队……有些地域可以暂时不争夺,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。」 「孙子的意思是希望领兵打仗的将领在无法及时汇报君王的时候,可以先行做出改变,以免贻误战机。然而却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理解为将领在外打仗,可以不用接受君王的命令。」 「田禄伯兵变便是擅自违抗君命,不守汉律,不做禀告的结果……军人当以服从命令为天职,不能以感情从事。」 …… 「田禄伯麾下众多军官与士兵竟无一人敢抵制田禄伯此错误命令,不向朝廷上禀田禄伯的错误,造成了一万二千将士埋骨他乡的悲剧。」 「将士一切行动都要听从指挥,但对上官准确的命令要执行,对上官错误的命令要抵制。」文人用通俗易懂的白话缓缓将贾谊的文章读给众人。 「贾中大夫这篇文章说的好啊!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,那田禄伯若是老老实实遵守今上的诏令,也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了。」 「田禄伯手下军官都对田禄伯盲目崇拜,不质疑田禄伯调兵的合法性,才使得朝廷没有及时组织田禄伯犯错!」 「贾中大夫真知灼见,依老夫看,要想一直打胜仗,还是要听今上的诏令,毕竟我大汉是在今上登基以来才有的万国来朝盛况啊!」 「罗老大人所言极是啊!我回去就和我家几个娃娃说说,免得他们日后跟了个田禄伯一般的混账将军。」 宋朝那种约束武将的方法,刘襄是不会学习的,但对于武将尤其是沙场宿将的权力还是要进行打压。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,这个命令的发布者自然是皇帝;上官错误的命令不能盲目执行,这个上官自然是那些领兵的将领。 皇帝是五帝感生,是上天之子,普天之下,只有皇帝不会犯错,必须以皇帝的命令为最高准则。 半个月以后,宣室殿 公卿大臣以及一些颇有身份的朝臣跪坐在殿内等候着刘襄驾到,寻常朝会都是在承明殿召开,若没有大事是不会在宣室殿召开朝会。 「趋!」 「臣等拜见陛下!愿吾皇万岁!万岁!万万岁!」 第(2/3)页